本网讯 5月17日下午,我校学生国际化工作会议在北校区行政楼国际会议厅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和回顾我校近年来学生国际化工作的情况,找出制约我校学生国际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我校副校长方凡泉,学生处、研究生处和教务处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外事负责人、国际项目协调人以及国际处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国际处处长焦方太主持。
方凡泉寄语学生国际化工作:“高”“大”“精”“深”
方凡泉在我校学生国际化工作报告中说道:“2010年至今,我校各单位围绕教育国际化‘310工程’、国际化‘四化’建设以及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勇于探索,积极开拓,在教育国际化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而学生国际化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随后,他分析了我校近年来在学生国际化方面取得的成绩。我校派往海(境)外学生数量以及海(境)外留学项目数量逐年增加,提前完成了“310工程”中的相关指标。我校还加入了“亚洲校园计划”,建立名校访学项目以及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成为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接收学校,学生国际化层次不断提高。此外,学生国际化服务也不断优化,各单位高度重视学生国际化制度建设,为我校赴国外交流的学生以及外国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方凡泉寄语学生国际化工作:“高”“大”“精”“深”
他指出了我校学生国际化工作中存在着的四个问题:第一,高端项目依然缺乏;第二,学分对接有待完善;第三,部门衔接不够顺畅;第四,学生管理不够系统。对此,他以“高”、“大”、“精”、“深”为关键字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其中,“高”即是“高品质院校、高层次合作、高平台资源”,“大”即是“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精”即是“无缝链接、精细化服务”,“深”则是“拓展领域、深度合作”。
他希望我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通力合作,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奋发努力,共同将我校学生国际化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群策群力破瓶颈 集思广益提建议
植秀聪汇报近年学生出国(境)奖(助)学金工作的情况
学生处处长植秀聪汇报了我校近年学生出国(境)奖(助)学金工作的基本情况。他说道,学生处积极响应和参与我校国际化建设,牵头出台学生出国(境)学习资助办法。此外,学生处还通过举办留学生交流座谈会等,广泛收集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更多学生赴海(境)外学习。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广开财源,加大投入,让更多学生受益;二是无缝对接,规范管理,解决留学生学分互认问题等。
朱文忠就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进行汇报
研究生处副处长朱文忠就我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进行汇报。他指出,近年来研究生国际化得到学校越来越多的关心和支持,取得一系列成效,如国家公派留学生资助项目、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等多个国际化教育项目取得进展。研究生处还推出了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协助开展了各类研究生国际办学项目等。随后,他提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未来建设思路,其中包括打造一支研究生国际化的实施队伍和积极推动研究生公共外语改革项目等。
尚敏锐汇报国际交换生与国际联合培养学生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
教务处副处长尚敏锐汇报我校国际交换生与国际联合培养学生管理办法的相关情况。他认为由于当前海外优秀高校对留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较高,因此当前我校国际交换生的选拔仍采取学业成绩为主、其他成绩为辅的方式。尚敏锐提到,对无法按照本专业教学计划修读的赴海(境)外学习学生,我校采取补修或免听不免考的方式减少学生对拿不够学分的担忧。谈到赴海(境)外学习学生学籍管理问题时,他则表示各学院要积极指导学生在国外所修读的课程与我校教学计划相关联,同时在学分互换上要坚持课程相似原则、学分课时对等原则以及成绩一致原则。
吴俊峰介绍学生国(境)外学习项目主要模式
国际处副处长吴俊峰则就学生国(境)外学习项目主要模式进行了介绍。据悉,到目前我校已有学生国(境)外学习项目152个。其中中外合作项目对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影响最深、水平最高,但目前该项目批准难度大、人力精力投入大,我校的中外合作项目仍较少。此外,双学位项目、交换生项目、单向派出项目、夏令营项目以及政府奖学金项目也为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梁学宏介绍留学生教育情况
留学生院院长梁学宏在介绍来华留学生教育情况时说,从2011年起留学生院设立了全英教学国际商务专业,由于我校“英语+专业”的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该专业受到许多留学生的欢迎。此外,我校积极与其他大学加强交流,成立短期研修团。谈及教学管理的未来动向,梁学宏表示,留学生院将积极处理质量与创新的关系,打造汉语品牌和英语品牌,并寻求面向外国学生的网络教学合作的机会。这有助于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人士,也有助于国家对外发展战略的推进。
与会人员讨论现场
在讨论环节过程中,各单位、学院的代表踊跃发言、建言献策。有代表在赞扬我校对学生国际化的理解比较全面的同时,也认为国际学生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大学学生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只有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广外,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国际声誉。为此,学校需要在专业层次和含金量的提高上加大力度。也有代表则希望学校在学生国际化项目上能照顾非外语类专业,让非外语类学生有更多机会出国留学。